中国足球的亚冠赛场再次以令人扼丧的方式成为焦点。不是技惊四座的进球,不是荡气回肠的逆转,而是球队的溃败、赛后的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片狼藉。当北京国安与安山绿人的赛后混战画面通过网络传遍四方,中超联赛的形象也随之跌入新的谷底。这并非偶然的失序,而是长期积累的管理痼疾的一次集中爆发。人们不禁要问,在频频上演的乱象背后,作为中国足球最高管理机构的中国足协,其责任账单究竟该如何清算?
竞技层面的溃败是最直接的表象。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竞争力持续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昔年的广州恒大两度登顶亚洲之巅,到如今早早小组出局甚至难求一胜,其背后反映的是联赛价值的萎缩、投入的锐减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乏力。俱乐部经营困难,大牌外援流失,本土球员实力断层,这些问题足协并非看不见,但在金元足球退潮后,缺乏系统性的联赛长远发展规划和有效的过渡政策扶持,导致俱乐部在亚洲赛场竞争力急剧下降。这份对联赛顶层设计和可持续性经营引导的缺失,是足协责任账单上的第一笔。
然而,比输球更可怕的是精神的坍塌和纪律的涣散。球场内外,各类违规违纪事件频发:从球员教练的恶性犯规、对裁判的围堵指责,到此次大规模的赛后冲突,中超联赛的赛风赛纪问题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尽管足协几乎在每个赛季都会出台措辞严厉的赛风赛纪整顿通知,开出大量罚单,但为何此类事件依然禁而不绝?其根源在于管理往往停留在“以罚代管”的层面,缺乏预防性措施和深入俱乐部的常态化纪律教育。惩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足协在树立规则权威、培育职业精神、建立敬畏之心方面的长期缺位,使得罚款和停赛的威慑力大打折扣。这份对纪律建设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的责任,是账单上沉重的一笔。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足协在整个足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模糊与功能失调。作为“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其本应专注于战略规划、标准制定、竞赛体系建设和青训推广等宏观层面。但现实中,它时而像行政机关一样通过行政命令直接干预联赛运营和俱乐部管理,时而又在需要其展现权威和效率的问题上(如争议判罚的快速裁定、重大违纪事件的透明处理)显得犹豫不决和反应迟缓。这种角色的摇摆,使得联赛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如裁判职业化进程缓慢、VAR使用标准不一、球员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管理的缺位、越位与错位,共同构成了足协责任账单上最核心的部分。
亚冠的溃败和京安的冲突,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中超联赛的混乱,也映出了管理者的苍白。中国足协不能总是扮演“救火队员”和“事后罚单开具者”的角色。它需要的是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彻底的改革:从管理理念上,真正向服务、引导和监督转变;在管理方式上,从事后惩罚向事前预防和过程监管延伸;在战略定力上,摒弃急功近利,沉下心来构建包括青训、竞赛、市场开发在内的健康足球生态系统。
这笔责任账单,最终需要用坚决的行动来偿付。否则,类似的溃败和冲突,绝不会是最后一次。